第二百五十二章 朕活着,大明就不会乱!-《埋葬大清》


    第(3/3)页

    “这么一来,弘佛寺的香火反而更旺,我们在外化缘行走也更方便一些。”

    “只是这一次,我们也没想到会栽到你们手里。”

    最后的审问结果确实不出朱劲松所料。

    这些被他们带走的孩子,确实没有出了凤阳府,但是这些孩童也确实都被他们折割了。

    而且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的也并不仅仅只是无心、无智还有他们的师父,同样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僧、道、尼、儒。

    最后攀扯出来的名单,甚至遍布了大明二十四个布政使司、一百多府、七百多个县,顺着这条线捋下去,最后的人数竟然足足有两千多人!

    而问题的关键也就出在这两千多人身上了——这两千多人当中,有一千五百多人都是江南各布政使司的,剩下五百多才是北边几个布政使司的。

    如果按照《大明律·刑律·采生折割》当中的规定来处置,最后起码得有上万人被牵扯进来。

    这几乎都能跟大明刚刚立国之初,因为打击劣绅而牵连上万人的大案差不多了。

    曾诚这个大明首辅也从京城赶到了凤阳,希望朱劲松能够法外施恩:“陛下,此案主犯不过两千来人,若真要依《大明律》严加处置,主犯从犯起码得有上万,这案子就实在太大了啊!”

    “更何况,陛下此番下江南,原本是要安江南百姓之心,可是掀起这么大的一场大案,臣怕……”

    曾诚话里话外的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真要搞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江南不生动乱都算好的了,你朱皇帝还想收江南百姓的心?

    但是朱劲松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要说搁在秦汉以后,大清以前,朝廷的触角一般只能到县一级,乡间地头就是朝廷的治政盲区,这种牵扯上万人的大案确实容易被传跑偏,若是有心人再带一带节奏,也确实能让百姓和朝廷之间离心离德。

    但是朱劲松为什么要担心这个?

    大明的治政结构,是从朝廷到布政使司到州府到县再到乡乃至于村,如果有必要的话,朝廷随时可以越过中间任何一级,直接对某个村子的农会下达指令。

    如此严密的结构,谁能带节奏?

    就算有人能带节奏,可是《大明报纸》呢?

    朱劲松自从登基之后就一直在推的扫盲识字,可也不是白推动的!

    所以,朱劲松直接拒绝了曾诚的提议:“大明律是如何规定的,就如何处置。”

    “如果朕因为他们人数太多而法外施恩,那么你来告诉朕,那些因为他们而失去孩童的家庭又得有多少人?谁来给他们法外施恩?”

    “江南,朕肯定要去。”

    “只要朕还活着,这大明就乱不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