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所谓国富民强、民富国强,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朕要的是国富的同时民也富,国强的同时民也强。” 听朱劲松这么说,曾诚等一众大老们顿时皱起了眉头。 国富民强和国强民富乍听上去差不多,实际上的概念却是天差地远。 国富民强比较现实,就像现在的大明——大明朝廷有钱,军队足够强大,大明的百姓自然也就有底气,哪怕是出了大明的国门也不虚谁。 相比之下,国强民富就不太现实——百姓富裕起来了,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民进国退的现象。 所以,曾诚等一众大老们希望百姓变得富裕起来,但是这个富裕不应该像朱劲松说的那样儿民富民强。 最好能控制在一个“度”的范围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还有穷地方的说法简直就像是个笑话。 实际上呢? 大明还真就有很多地方处于贫穷状态,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状态——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龙元的算贫困,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龙元的算贫穷。 年收入六百龙元这个标准虽说放到小破球其他国家上面已经算是妥妥的高收入,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可是这不得看跟谁比吗? 跟京城或者沿海的那些布政使司人均一千五甚至接近两千的年收入比起来,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当然只能算得上是贫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经济,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搞港口开发之类的。 比如说山区,比如说草原。 把所有百姓都迁往富裕地区是不现实的。 比如说百姓是否有故土难离的心态,又比如说那些富裕地区能否承载这么多的百姓。 即便是不考虑这些因素,也不考虑迁移百姓要支出多少预算,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跟曾诚等一众大老们也不可能直接采取直接迁移这种近乎于一刀切的处理方式——真要是这么搞,大明得有差不多一半的土地被荒废下来。 朱劲松又接着说道:“朕以前就曾经说过,要想富,先修路。” “咱们大明现在路修的是挺多了,无论是铁路网还是公路网都已经显出了雏形。” “可是,咱们大明还是有很多地方没能富起来,这是咱们君臣的责任。” 被朱劲松这么一说,曾诚等一众大老们都低下了头,就连一向喜欢砸人场子的刘鹤鸣等军府大老们也都沉默了。 在中原堂口的文化当中,天下大同既是理想,也是目标。 即便采用功利性更强的说法,曾诚等一众大老们也无法忽视大明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正处于贫穷的问题——百姓不够富裕,大明还能稳定?大明没办法稳定,这个官可就很难当了!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想要让大明所有地方的百姓都富裕起来,却也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现实面临的问题照样一大堆。 山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种地不方便,毕竟山多也就意味着地少,再加上不沿海、运输成本等问题,所以就导致了工坊也不太好搞。 草原面临的问题跟山区所面临的问题差不多,而且还多了一个水土保持的问题。 仔细斟酌了一番后,曾诚干脆躬身拜道:“启奏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陛下何不在草原上盖一座行宫?” 听到曾诚这么一说,朱劲松顿时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朕平时都在京城,偶尔出去也都是微服出游,也不好跟钱聋老狗一样瞎显摆,闲的没事儿跑草原上盖行宫干什么?” 曾诚嘿嘿笑了一声,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钱聋老狗盖行宫出游的做法是劳民伤财,可是陛下在草原上盖行宫的做法却能让草原上的百姓富裕起来。” 第(3/3)页